中國船配業需要“洗牌”
2011-03-21 08:36:38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十一五”期間,我國船舶配套產業取得了飛速發展,生產能力迅速提升,產業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但是,在漂亮的成績背后,我們也不能忽視這樣一些問題:與國外相比,我國船配業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完善,全球服務體系不健全;同時,部分高技術產品還需從國外進口。這正是導致我國本土化船配設備裝船率一直在低水平排徊的重要原因。“十二五”期間,我國船配業必須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本土化船配設備裝船率。
我國船配企業規模小、創新能力不強是提高本土化船配設備裝船率的一大障礙。據了解,目前,我國有船舶配套企業724家,其中大中型企業僅45家。由于絕大多數企業的實力過弱.我國船配行業很難就一些關鍵性的重大課題展開大規模、深層次、長時間的研究,難以掌握獨特的核心技術,致使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同質化、低端化問題嚴重。因此,很多企業只能通過價格戰去爭奪市場,陷入了“低價競爭-利潤低-研發投入少-產品競爭力下降”的惡性循環中。就具體產品而言,不僅關鍵成套設備及核心部件需要進口,而且擁有自有技術和自主品牌的產品極少。其中,低中速柴油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柴油發電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組、增壓器(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大部分為引進專利技術生產,船用起重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錨絞機、舵機(產品庫 求購 供應)等甲板機械(產品庫 求購 供應)主要為中外合資合作和引進技術生產,除一些普通船用電子儀器儀表(產品庫 求購 供應)、駕駛室、機艙集控臺(產品庫 求購 供應)外,通訊導航(產品庫 求購 供應)自動化(產品庫 求購 供應)系統主要依賴進口。此外,諸如船用柴油機等產品的二輪配套生產能力嚴重不足,也影響本土化船配設備裝船率的提高。
那么,“十二主”期間,我國船配業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完善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本土化設備裝船率?首先,應該在船配業開展一輪“洗牌”運動,在政府相關部門引導下,采取兼并、聯合、重組戰略,壓縮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大型企業要增強研發能力,從而具備與跨國會司競爭的實力;小型企業則針對細分市場做精、做專,實現錯位競爭。其次,國家應該出臺相關扶持政策,鼓勵企業研發中高(船機庫 位置)端、國內尚屬空白的配套產品,使其逐步實現國產化;鼓勵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建立全球服務網絡,通過各種途徑提高產品營銷和售前、售后服務水平。最后,船配企業要跟蹤現有優勢產品的技術發展趨勢,廣泛開展產、學、研、用合作,不斷改進技術,擴大中高端船配產品的產能。此外,對于國際海事組織等不斷推出的新標準、新規范,船配企業要及時進行追蹤、研究,將之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結合起來,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爭在相關產品的研發方面與國際知名企業同步。當然,在船配業積極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時,造船企業也應當盡可能使用國產船配產品,共同提升本土化設備裝船率。
目前,日本船配設備國產化率已達到98%左右,韓國船配設備國產化率也達到90%-93%,但我國三大主流船型的船配設備本土化率僅為49.67%。而《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本土生產的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按價值計算)要達到80%以上。這對我國船配業的發展提出了極高要求。船配企業只有大力提高技術水平,積極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不斷提升產品科技含量,進一步優化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才能實現這一目標,使我國船舶工業早日摘掉“船殼工業”的帽子。